[世界盃決賽] 西班牙 1:0 荷蘭


筆者雖然是荷蘭球迷,但對於敗於技高一籌的西班牙,本無甚怨言。但賽後實在太多評論無視一些客觀事實,硬批荷蘭踢法粗野“矛柴”,沒半點體育精神,筆者只好替愛隊平反。

說荷蘭踢法硬朗不漂亮、吃了很多黃牌是事實,但並不等於打“芧波”!因為在規例的尺度範圍下職業犯規,只要不是全心傷人,本來就是戰術之一種。技不如人,便只好用防守戰術,待機作出反擊,所以利用體能不斷奔跑作出攔截、搶奪皮球,死纏爛打是理所當然,難道要眼白白沒半點血性拼勁讓對方走過!?

科學化點說,假如你要搶奪洛賓或美斯這類技術好而速度高的腳下球,那你便至少要有跟他們相差不遠的速度,但有這種速度的有幾個?即使你瞄準皮球伸腳攔截,亦因為速度不夠高而很大機會沒能碰上半點波皮;那結果會是什麼?你要不就是踢到空氣,要不就是因對方速度比你快而踢在對方的腳上變成犯挸。這樣我們是否就要那防守球員滾回家苦練十載至有他們的速度技術才再來比賽!?筆者從來不埋怨對手追不到洛賓而踢跌他,比起那個可佈的英超聯,真是小巫見大巫!

再說荷蘭球員大部份都是向著皮球去拼搶的,有幾個可怕的動作也都是五五波之下出來的,說不上清白乾淨,但絕對說不上沒體育精神,在打茅波!要說沒體育精神,西班牙為何不將球証判漏的角球還給荷蘭,反而急將皮球大腳開出,乘荷蘭後防人少之危而攻入致勝的一球?要說打茅波不光彩,是雲邦美每次試圖以皮球為目標但搶截不到變成犯規,還是全心惡意報復雲邦美的恩尼斯達茅波?那一個更不光彩了?

一個球員只有十餘年光景,對他們來說,沒有拼盡輸掉比賽,留下的不過是一生的抱憾!他們不是來跳探戈,是來爭勝的!不是技不如人,就任由對方玩弄扭過,不作任何防守!一個球員若沒有血拼冠軍的渴望,就不要做足球員;跟對錢沒有強烈慾望,就不要做銷售員的道理完全一樣!現實是殘酷的,只要看看每季利物浦和阿仙奴球員無法奪冠的痛苦表情,誰個球員會想要那份懊悔和失落?只會光說如何如何漂亮,如何如何應該不要踢到對方,根本沒有足夠成熟在成年人世界立足生存,還是滾回幼兒園玩氣球吧!

[世界盃4強] 論西班牙


觀乎西班牙多場賽事,發覺踢須算漂亮,但看得久卻有煩厭之感,因為你經常會看見他們在場禁區外來來回回的傳球,但是真正的埋門和射門次數卻不多。西班牙可說是踢出漂亮足球而效率低的球隊。

如果阿仙奴被稱作偽巴塞,那麼把現在的西班牙也稱作偽巴塞也不為過。正選11人當中就有5至6名巴塞球員,不計門將,場上跑動的佔了60%,分佈前中後,真的可說是用上了巴塞的骨;但可惜的是,培埴出來的卻只有形似,實際效果相差甚遠。

迪保斯基想沿用歐國盃的模式,但看他排出來的陣容會發覺有點含糊不清。表面上是一個4-1-3-2的陣式,其實是4-1-4-1居多,大衛韋拿經常走到左路拿球作突破。整個中場線加上前鋒都經常推進中路,然後等待兩個邊後衛作假翼鋒上前助攻,但過份集中於中路反而令對手易於防守,而來回不斷傳球以致等待邊後衛上前卻花費不少時間,對手往往有充足時間作出重整防守。更大的問題是,禁區內欠缺傳送點,沙維傳送再精進,禁區內的人卻不多,因為韋拿經常去了左路以解決突破力不足的問題,禁區內通常只有一個費蘭度托尼斯,事實證明王子單箭頭並不適合,而且還要在狀態水準之下的情況,更令中前場往往走到禁區頂便無以為計。

看似現在西班牙跟歐國盃時無異,實則卻是天淵之別。那時候的西班牙分工清晰,中場掃蕩,兩翼突破及中路傳送,都甚具效率;現時布斯基斯和沙比阿朗素的配合並不見效率,恩尼斯達大部份時間都在中路塞車,所以面對防守型超強的球隊如瑞士及巴拉圭,往往破門乏力。

如果四強賽時無法改變過分強調地面組織及前鋒點的問題,要戰勝今屆機動性十足的德國並非易事。

[世界盃8強] 荷蘭 2:1 巴西


這場球賽之戲劇性,令一眾巴西球迷再度懷疑巴西有假之嫌。假波之說是否屬實,不得而知;唯一知道的是,除了荷蘭驘得有點幸運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鄧加在上下半場的三大戰術錯誤。

兩隊本身都是講求控球及操控比賽節奏的球隊,基本上誰能在這方面主宰,誰就勝出。無疑,巴西在個人質素及走位配合上都比荷蘭優勝,國米般的防守體系,上半場荷蘭是沒有半點機會。可能亦由於身體碰撞黃牌之多,令鄧加要求球員有所收斂,導致荷蘭下半場越踢越放肆。

值留意的是,從上半場巴西球員的每個攔截動作,以及面部肌肉表情,可以看到巴西球員的壓力要比荷蘭大,所以你會看到荷蘭意外扳平後,對巴西打擊之沉重。在荷蘭後一次出錯的情況巴西取得入球後,荷蘭的中後場不斷潰散,除了古治,中前場的球員開始不信任自己的防線隊友,急於想扳平令前線各自為政,中後防球員為怕再失球及信心下跌而不敢輕出,鄧加不單沒有趁著這個機會一舉進攻拉開比數,還將受傷沒有半點作用的法比安奴留在場中,以致往往兩翼雖有攻勢,中間禁區卻往往缺乏致命接應。

如果說巴西上半場對洛賓的看管是成功的,那麼下半場對洛賓的防守就是全然失敗;失敗的不是球員,是鄧加。或許鄧加太高估洛賓,洛賓不是美斯。兩人最大的分別是美斯是團體配合型的殺手,而洛賓在大部份的情況下都會選擇自己突破,所以只要堵截洛賓的去路和射門角度就可以將之扼殺。換走能令洛賓癱瘓的巴圖斯,換入一個踢防中、在意甲被捧為高價垃圾的美路,即時放生了洛賓。天真的鄧加害怕巴圖斯再領黃牌被紅出場,結果真的如意美路一個犯錯直接紅牌離場。若果鄧加眼看形勢大好,換入的是進攻型的翼衛,相信至少能令場內場外的人心理上覺得合情合理一點。

荷蘭上半場在一片混亂下沒有再失球,真的走運。不過雲馬域克看來跟場內的球員一樣,好像信心也一同跌至了谷底。他要做的不是馬上激勵場上的球員嗎?他沒有作出任調動,甚至沒有一點提示,任由荷蘭上半場繼續潰散下去。或許這就是經驗老練之分別?

[世界盃16強] 荷蘭 2:1 斯洛伐克


今屆世界盃荷蘭彷彿與德國交換了踢法,德國不再以高空制霸,狂轟濫炸,反而是以悅目的漂亮組織撕破對方防線;相反荷蘭卻將以往急攻的細膩足球,變成現在簡單直接的務實足球。

過去幾年荷蘭足球的幣病在於攻守來回轉折間無法取得平衡,另一隱患就是體能問題。2008歐國盃已突顯了這個問題,當時三場分組賽發揮淋漓盡致,出線後體能上無法持續。今屆世界盃換上雲馬域克主帥,其中一個好處是他算是個盃賽專家。踢盃賽跟聯賽的最大分別是,要懂得何時拼盡,何時作出保留,戰術安排要隨時能因應狀況作出靈活調動,這跟踢聯賽可以貫徹始終的踢法和下場再作補救不同。

雲馬域克基本陣式以兩名中堅,加上迪莊以及雲邦美的追截轉向構築三層防線,右邊配以可攻可守的古治,靠以史奈達或雲達華治的創造力來作致命傳送。今仗荷蘭有效演譯了如何快速阻截斯洛伐克的攻勢,然後直接由史奈達長傳予洛賓反擊入球;第二球雖然是自由球開出,但有異曲同工之秒,都是在瞬間製造入球,而其餘大部份時間荷蘭都是專注防務及控制節奏在不快不慢的調子當中,兩名防中與後衛經常縮窄彼此之間的距離,亦令斯洛伐克少有能在中場組織攻勢。斯洛伐克今仗戰術上不與荷蘭搶拼,跟隨荷蘭的比賽步伐,間接令荷蘭可自如地發揮進攻。

戰術上雲馬域克亦非獨沽一味,在穩定勝局或有需要的時候,可換上亨特拉、艾利亞或是艾費利,改踢傳中球及頭槌戰術,危急更可棄一防中,加上雲達華治創造更多機會,令荷蘭可以在一場比賽當中有著不同的戰術變化。雖然雲馬域克不具名氣,但過往的杯賽經驗及歐協盃冠軍的成績卻是荷蘭隊所需要的。與著名聯賽冠軍教頭卡比路的過份保守而無變化的戰術,正顯出盃賽和聯賽的不同需要。

如果令一邊廂巴西順利晉級,8強與巴西之戰將會是荷蘭能否有機會奪冠的指標;若能擊敗巴西,士氣及鬥心皆一利一直保持到決賽。但不得不提的是,若對戰巴西,荷蘭的右路及左路安排將會令雲馬域克頭痛。因為洛賓配置右路加上雲達韋爾,成了右路防守上的弱,近幾仗都可見雲達韋爾在經驗及位置判斷上有所失誤,經常助攻亦令後方空出缺口。左路卻可預期巴西翼閘的輪番猛攻。

現在的荷蘭,球迷可能不喜歡看,但作為球員,被喻為無冕之王,驘得最終冠軍才是最重要的。


[世界盃16強] 德國 4:1英格蘭


一如賽前預料,英格蘭全場在進攻方面亳無威脅,右路並沒有太多機會底線傳中,中場亦欠創造力及輸送,最後還是要踢回長傳高波入禁區,獨沽一味;但英格蘭忘了高空攻勢向來才是德國最強本領,一個守門員開球長傳,就叫英格蘭投降。

無疑未能扳成平手的一個錯判是全場賽事的轉捩點,但是英格蘭的鬥心往往太容易輸掉。加上德國今仗發揮水準,奧斯及湯瑪士梅拿均表現活躍,巴利基本上跟不上,才是真正令德國勝出的關鍵。

[世界盃16強]英德大戰前夕


經過三場分組賽,英格蘭終於找到最佳陣式,將謝拉特移往左中場,郎尼搭配迪科爾。從上仗可見,郎尼經常與謝拉特互相呼應,游到左路拿球策應,讓謝拉特不時衝入禁區;而謝拉特在左路除了可加強左邊的防守能力外,亦可經常在K角位長傳及高波入禁區,令英格蘭除了在右路的底線傳中外,更加立體。

英格蘭在取得平衡時,能否取勝,主要看是否能抵住來自德國左路的攻勢。德國左路普多斯基的不斷突破及進攻中場奧斯的傳球是攻擊泉源。而英格蘭的右路卻是比較脆弱的一環。占士梅拿的突破力欠奉,而格連莊遜上仗亦突顯了其速度不夠高的缺點,能否追上普多斯基的速度是一疑問。德國左路則有拿姆在陣,預料今仗助攻會大減,要全力招呼謝拉特及郎尼。

以狀態而論,德國的確稍佔上峰。無論在組織默契上,以及球員信心方面,都比英格蘭高。雖然英格蘭陣式找到出路,但球員狀態及心理狀況均起伏不定,各球員的表現水平在一場90分鐘的賽事猶如過山車,若英格蘭先失一球,壓力將會加大,對個別球員做成心理包袱。此外,英格蘭在中場控制節奏方面,亦出現問題,陣式找到出路卻不夠時間演練磨合;縱有舒韋恩史迪加受傷未能上陣,英格亦不一定能嘗到甜頭。

其實以人腳及身價而論,英軍都比德軍高,可惜一加一不一定等於二;德國小勝一球可期。

[世界盃2010] 法國 0:0 烏拉圭

杜明尼治究竟想打造一支怎麼樣的球隊?可能是一個迷!

自從法國沒有施丹、韋拉和馬基里尼壓陣之後,法國隊就始終陷入一種攻不銳、守不穏的狀況。杜明尼治無論選什麼人,其心中的腹稿都是以前那套陣式,但問題是新一代的人腳並沒有合適的人腳去踢他這套陣式,一成不變令現在法國隊變成人強隊弱。

這場比賽法國只踢了10分鐘,其餘的時間都是各自為戰,列貝利在沒有隊友配合下只可以自己不斷試著個人突破,但突破後卻往往無以為計,因為中路只有一個無法跟上的安歴卡;將無突破力及速度的高禾配置於右路,等同少打一人;中路的哥古夫完全無法將前場和中場聯繫起來,亦不懂控制節奏,所以你會看見迪亞比多次自己帶入中路施射,工兵型的杜拿蘭你又無法期望他可以推上前場做點什麼。4-2-3-1的陣式加上球員錯配,令法國隊不成隊型。

杜明尼治既然選了這些人腳,就不應再堅持舊有的方案,而應改以例如4-4-2的方式,令球員可發揮原來擅長的位置及水準,例如將馬隆達放回邊線,安排輔鋒亨利加上中場的哥古夫,在傳球及串連上就會更加細緻和有效,反正防中就只有杜拿蘭一個,硬要放迪亞比做防守亦不見會有所改善。

如果法國真想要小組出線的話,就要盡快變陣,令球員不再被各自孤立,才還有一線生機。